1、跟著母語者學發音。
這是我多年以后深有體會的一件事情。在很多英語教學視頻中,很多人都針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些老師覺得發音很重要;有些老師覺得發音再好,都比不上會使用這一門語言。然而我覺得,學習一門語言,最重要的的確不是發音,但是一個好的發音能讓你事半功倍,能讓你在學習這門語言的道路上走的更遠。拿我自己舉例,當我的發音得到別人肯定的時候,的好處就是,它增加了我與別人交流時候的自信,它讓我更愿意開口與人交流。自信也是我認為開口說外語最重要的一點,有些人的自信與生俱來,或者說在社會經驗中慢慢積累而來,那另外一種自信培養的方式就是當我得到別人的肯定或者取得成功的時候,我的自信就會隨之增加。那再說到為什么我覺得入門的時候跟母語者學習發音這一點很重要。有些習慣我們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就像發音,我們的發音一旦成型了,就很難再改變。我們的方言和口音從小都是隨著父母帶出來的,我們往往從發音就能判別出這個人大概是哪里的人。而當我們學習一門語言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就是想和這門語言的母語者交流,我們的聽眾是他們,聽眾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認為從開始的時候就聽并且模仿他們的發音才會讓我們之后更好的融入這一門語言。再簡單舉個關于發音的例子吧,語言班時候,我最常聽德語老師經常糾正的一個發音就是“und”/unt/,最后那個t發音完后,音是收掉的,而不是/unt?/,最后沒有那個“額”的音。這樣的語音問題,如果在一開始不及時改正,一旦養成習慣,可能就會牽扯到以后在學動詞過去式的時候,例如:machen的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macht,和過去式machte傻傻分不清楚。
2、認真學習語法知識。
都說德語的語法難,但是,我們不論學什么,其實難的不是東西的本身,而是我們究竟有沒有認真去思考去研究這個東西,去意識到這個東西的重要性。我對德語語法一直有著很復雜很糾結的情感,它既幫助了我很多,同時又阻礙了我很多。它幫助我的是,讓我更好的去理解文章句子的結構;讓我自己在寫作的時候,能更好的去構造一篇文章。我甚至覺得,學好德語語法也可以提高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可是正因為我很在意語法這個東西,這也往往成為我在口語表達上的一個障礙。每當我表達一句句子的時候,我右半腦子想的是單詞,左半腦子往往都會伴隨著對應的語法而出現。但我不得不說,在日常口語交流中,語法的出現,限制了我流利的運用這一門語言。就像我上文提到的,發音、語法都不是最重要的,雖然他們也不可或缺,但是在流利表達的層面,詞匯和流暢才是最重要的。學語言除了研究之外,日常生活中,至少我的目標就是能和母語者無障礙溝通交流。他們說的我們能聽懂,而我能找到詞匯表達我想表達的意思。所以說,語法扮演了一個令人難以捉摸的角色,但無論如何,在初學階段,我們就一定要認認真真的學習好語法,他能幫助我們理解文章,同時打好基礎,這樣就不會讓我們在未來過多的去糾結于它。
3、聽力。
我后期的聽力可以說完全是在課堂上練出來的。大學的課堂每一天都要用德語聽課,從一開始聽不懂開小差,到后來逼自己慢慢適應,一步一步練就了現在的聽力幾乎沒有障礙。泛聽我覺得是培養語感的一種方式,但真正要提升聽力,我覺得還得靠精聽。我自己常用的聽力練習方式就是:聽寫。以前在預科考聽力的時候,我幾乎在兩遍聽完原文之后,都能差不多的把原話都給記下,有些我不認的單詞,也按照拼寫規則給它先寫下,隨后按照拼寫規則去字典里面查詢,起初,比如e和?在有些單詞里的發音相同,我經常分不清,但查字典查久了,就有感覺了,久而久之對德語單詞就有很高的敏感度,一般猜都能猜到這個單詞怎么拼寫。這個方法也是我在后期提高自己聽力偶爾會用的方法,但一直沒能堅持,因為需要花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在這件事情上。但是我覺得聽寫是一個很好,能同時鍛煉聽說讀寫的技能。當我們把聽到的東西,無法寫下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自己的薄弱點在哪里,我們會先去“聽”,是印象;再“猜”,這個時候是第二印象;糾錯的時候,看、讀和寫是第三印象。經歷這三個印象之后,便會更容易的記住這個單詞或者用法,甚至是一些連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