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學的學分制度
發布時間:2021-09-08 13:50:01 已幫助:109人
“學分”在日語中叫“単位”
其實,在日本的高中也有“単位”,不過并不像大學這樣自由,所以很多日本學生在高中時對“単位”也沒什么概念,也是到了大學之后才開始研究怎么組合“単位”。
日本文部科學省對“単位”有明確的規定,大學中的1単位相當于完成45小時的課程內容學習,具體針對兩類課程有不同的時間規定:
講義?演習:15~30小時
実験?実習?実技:30~45小時
因為在實際課程中,文部科學省規定的45小時這個時間也包含了預習和復習的時間,所以實際的課程時間是相應縮短了的。
必修単位
正如中國的大學中有必修課、選修課、公共課等分類,在日本的大學中也有類似的課程分類,先來說“必修単位”。必修課程分為“必修科目”和“選択必修科目”。兩者的區別為:
①“必修科目”是規定課程、規定上課時間,沒有自由性。
②“選択必修科目”是可以在一定的課程范圍內,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做選擇的課程,有一定的自由度。
“必修単位”必須達到畢業的學分要求才能獲得畢業資格,所以在4年大學或2年大學院的學習過程中,越早修滿“必修科目”和“選択必修科目”的學分越好。
除了這兩類課程以外其余都被稱為“自由科目”。通常,理科專業的必修課程較多,而文科類則是自由課程較多。另外,在必修課中有兩個比較特殊的課程“必修英語”和“必修體育”。
修滿多少“単位”可以畢業
日本的大學設置標準規定,4年制以上的大學,必須修滿124“単位”以上才能達到畢業要求。但具體每個大學都有不同的規定,也有要求獲得132“単位”以上才能畢業的學校。
大多數留學生都會在年、第二年盡可能地多修“単位”,那么每年最多可以修多少“単位”呢?大多數大學每學年最多可修40-50“単位”。
課程不同可獲得的“単位”也不同
日本的大學課程類型非常豐富,比如有“講義”(講義課程)、“クラス授業”(班級課程)、“実験”(實驗課程)、“ゼミ活動”(研究室活動)等等。每個類型的課程獲得的學分都不相同。
舉個栗子:“通常講義は4単位”(常規講義課程4學分)、“実験は1単位”(實驗課程1學分)、“ゼミなら8単位”(研究室課程8學分)
另外,有些課程是按照學期計算“単位”的,有些課程是按照學年計算“単位”的,在選課的時候也要看清。
舉個栗子:“講座や體育などは半期で2単位”(講義課程體育課一學期2學分)、“通年の講義は4単位”(一學年的講義課程是4學分)。
“単位”也關系到升學年
很多大學都有這樣的規定,如“1年次修了までに30単位以上取得していなければ、2年次へ進級できない”(學年未修滿30學分則不能升入第二學年)。也就是說,如果一學年的學分未修滿,就要被留級。所以,不僅要在前期選課時計算好本學年的“単位”是否修滿了,還要順利通過課程的考試才能真正獲得“単位”。
如何確認是否獲得“単位”
說到考試,日本的大學課程結課考試的結果通常不用分數制來表示,而是用“A(優)?B(良)?C(可)?D(不可)?E(無効)”這五個字母來表示的。一般大學中,獲得A?B?C三個等級可以拿到學分,D?E則為不合格,需要重修這門課程(E通常是指學生未參加期末考試)。
等級的獲得不僅僅是用期末考試的成績來劃分的,一般課程的成績是這樣計算的:
重視考試的課程:
出席10%、作業30%、期末考試60%
重視出勤的課程:
出席60%、作業10%、期末考試30%
這樣看,重視出勤的課程貌似更容易獲得學分吧,所以在前期選課時,應該多收集關于授課老師、課程內容的相關信息,然后再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