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兒童感覺統合
發布時間:2021-08-13 17:32:08 已幫助:112人 來源:重慶金色雨林
有許多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差、做作業拖拉、多動、緊張、膽小、退縮、愛哭、不合群、吃飯挑食或暴飲暴食等性格障礙而頭疼。過去,有的人將這些問題診斷為多動癥;給孩子吃藥、打針等,但效果甚微;還可能造成某些后遺癥;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有意不聽話,對孩子又打又罵,造成孩子的身心創傷。1970年,美國的心里學家愛瑞斯首先發現了在3—13歲兒童中,有10%—30%的兒童出現上述癥候群,并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兒童大腦功能發育不協調,需要進行心里訓練來加以矯正。經過科學家的大量臨床心里研究發現,相當數量的兒童出現的上述問題是由于大腦對身體感覺統合的障礙,在醫學合心理上稱為感覺統合失調或學習能力障礙。因為人體各部分器官都是通過與外界接觸,向大腦傳遞感覺信息。這些信息又經過大腦的有效組合,指揮人完成各項活動。當這一系統由于發育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運轉時,就會出現上述行為問題。
一、兒童出現感覺統合失調會有什么表現呢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表現為好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他們比一般孩子更容易給家長添麻煩、挑三揀四,很難與其他人同樂、也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慮別人的需要。有些孩子還可能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說話晚、語言表達困難等。
2、視覺感不良。表現是盡管能長時間地看動畫片、玩電動玩具、卻無法流利地閱讀、經常多字少字;寫字時偏旁部首常顛倒,甚至不認識字、學了就忘,不會做計算,常抄錯題等。
3、聽覺感不良。表現為對別人的話聽而不見,丟三落四,經常忘記老師說的話和留的作業等。
4、動作協調不良。表現為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會翻滾、系鞋帶、騎車、跳繩和拍球等。
5、本體感失調。表現為缺乏自信、消極退縮,語言表達能力差,手腳笨拙等。
6、觸覺過分敏感。表現為緊張、孤僻、不合群、愛惹別人、偏食或暴飲暴食、脾氣暴躁、害怕陌生環境、吃手、咬指甲、愛哭、愛玩弄生殖器官等。
這些問題無疑會造成兒童學習和交往障礙,因為這樣的兒童盡管有正常或超長的之上,但由于大腦無法正常有效地,因而直接影響了兒童學習和運動的完成。
二、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是什么呢
造成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很復雜,主要與孕育過程中反而問題和出生后的撫養方式有關,例如:先兆流產、懷孕時間用藥或情緒處于應激狀態、早產、剖腹產,出生后家長搖抱少,有其是沒讓孩子經過爬就會走路,孩子靜坐多,活動少,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范圍等。這些問題在孩子幼年時也許不會表現出來,到了學齡期,就會在學習能力和性格上表現出這樣那樣的障礙。與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們玩什么東西一學就會,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學習能力、人及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質方面,就顯得十分吃力,讓家長和老師非常操心。據調查,普通人群中,約有10%—30%的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統合失調,家長和老師應及早發現孩子的這些行為問題并及時進行里訓練,否則,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和學習能力發展,造成孩子學習基礎差、心里發育遲緩和人際關系問題,進而出現厭學、逃學、撒謊等行為問題。
三、怎樣進行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呢
首先有心理專家檢查和診斷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程度和智力發展水平,然后制定訓練課程。通過一些特殊研制的器具,以游戲的形式讓孩子參與。一般經過1—3個月的訓練,就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孩子的學習成績、邏輯推理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動作協調能力、人際關系、飲食和睡眠、情緒等方面均有令人滿意的提高和改善,兒童的智力水平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國、日本、中國臺灣等地從70年代起就開始對兒童進行感覺統合訓練,現已發展成每個小學校都設有感覺統合訓練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國內已研究開發了這一訓練理論和技術,在中國兒童都有不同的改善,其中85%的受訓兒童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四、感覺統合訓練還可以解決其他哪些行為問題呢
1、孤獨癥。最早可以在幾個月的孩子身上發現,主要特征是情感淡漠、不主動要家人抱,自己可以玩很長時間,過分安靜,不與他人溝通。有些孩子過了說話年齡仍然不說話,或著是會說話但是不說;不會回應別人的問話,愛自言自語;重復說一些話、做一些動作。有些孩子注意力特別不集中,無法完成任務。有些孩子智力正常,在某些方面還特別突出,但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孤獨癥的發病原因還不明確,目前中外專家都還沒有找到有效的藥物來治療,但心里訓練是的改善、矯正手段。感覺統合訓練可以促進孩子與外界的溝通能力,增強大腦與口、眼、耳、手等的協調性。
2、抽動型。多發生在3——15歲的孩子身上,男性多于女性。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身體某部位(面部、肢體)突然發生多發行不自主的抽動,有的還爆發不自主的怪聲,或刻板重復的臟話和穢語等;常有模范言語及動作,或有強迫觀念。抽動癥狀大多出現于面部、頸部、肩胛帶肌群,如眨眼睛、抽鼻子、撅嘴巴、聳肩膀、搖頭等,然后逐漸擴大到軀干及下肢肌肉。在臨床檢查中,神經系統病沒有器質性病變,而是神經功能性發育不健全。此病發病原因,多與母親懷孕時的不良身心狀況、產傷、早期訓練缺乏、過重的學習負擔、孩子神經功能過分敏感等有關。感覺統合訓練可以使外部信息大量傳入大腦,促進大腦整合信息,并使神經系統適應紛雜的環境和緊張壓力,增強其自我調節功能。
3、語言障礙。語言是兒童大腦發展的一個窗口,2—5歲是兒童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孩子的語言障礙有以下幾種:說話晚;發音不清,大舌頭;口吃;詞匯貧乏,抽象能力差,表達不清;話多,滔滔不絕,只顧自己說不聽別人講;會說話,但拒絕和別人溝通,等等。語言障礙會影響孩子智力的發展,一般正常的孩子在一歲到一歲半,最晚到兩歲之前會說話。如果到了2歲半還不會說話,就屬于語言發育遲緩,首先要檢查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也有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語言障礙,例如,聽覺分辨能力差的孩子,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孩子在嬰兒期通過哭來練習發音,通過吸允動作來鍛煉口腔肌肉運動,如果家長不讓孩子哭,或哭得很少,奶嘴眼兒太大,吸允用力不足,就容易造成音帶、舌頭、口腔肌肉訓練不足,孩子說話大舌頭。本體感差的孩子,大腦神經對聲帶、舌部、唇部的控制不協調,容易引發思維與發音不同步,造成口吃,表達困難。前庭平衡能力失調的孩子,話多,缺乏抽象概括能力,說話沒有條理,喜歡重復廣告詞,說話絮絮叨叨,但聽不明白他在講什么。孤獨癥的兒童有75%同時患有智力發育遲緩,造成語言發展遲滯。有25%的孤獨癥兒童在1—2歲時會說話,但到了4—5歲時拒絕說話,不與別人溝通,或著只是刻板地重復別人的話。兒童心里專家在訓練兒童語言能力時,不是只教他們如何說話,而是要訓練他們大腦前庭平衡功能,本體感、觸覺等,來促進大腦語言功能的發展。
4、注意力障礙。有些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愛惹別人、坐不住,常被懷疑多動癥,有的還被要求吃藥。我們首先要觀察:孩子除了上課、寫作業時愛動外,看電視、玩的時候是否愛動?能不能持續坐住5—20分鐘?有沒有冒險、莽撞行為?上課時是否經常影響別人,使大家無法上課?如果都是,才有可能是多動癥。這可以通過心里訓練治療。而大部分孩子不是多動癥,但有上課注意力渙散的問題,首先要檢查智力,智力發育遲滯會伴有注意力無法集中。其次要檢查大腦前庭平衡功能,有的孩子做旋轉游樂設施從來不暈,還愛繞圈子跑,愛摔跟頭,不會走平衡木,等等,這些癥狀都表明大腦前庭平衡功能有問題,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母親懷孕時胎位不正、先兆流產、早產、難纏、剖腹產、早期過分限制孩子的運動,都會影響前庭平衡功能的發展。第三要檢查情緒敏感性,情緒不穩定的孩子非常敏感,周圍的動靜或家長的情緒都會影響他們的注意力,所以上課時他們總愛管閑事,無法專注。第四要檢查協調性,這是指大腦對身體各部位的控制力,體育差、動手能力差、動作慢的孩子,寫作業就快不起來,上課也跟不上老師的要求,自制力也差。第五要檢查孩子是否厭學,有的是聽懂了就不再愛聽,有的是對老師反感就不愛聽,有的是學習目標不明確,和家長逆反,厭惡學習,一心想玩,等等。找出問題所在,我們就可以在心里醫生的指導下做專門的訓練來矯正。
人的心理和生理一樣,也是會出現失調、障礙和疾病的。因為心理發育要到25歲才其本完成,這一階段中難免有許多方面出現發展不足、問題和障礙。有很多家長把孩子在生理上看做是嬌弱的,而在心理上卻用成人的標準十全十美地要求他們,以為孩子有些行為問題是淘氣、不聽話,或者是故意的。家長總是想方設法管教和壓制孩子,結果適得其反,孩子的成長沒有得到應有的促進,反而加劇了一些心里問題和障礙,而這些心里問題和障礙首先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行為。所以,家長和老師都要善于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發現問題及時妥善的處理,讓孩子的心身能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