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厭學是青春期所面臨的三大棘手問題之一,厭學被列為這個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首位,它確實是令所有的家長,老師,還有心理醫生頭疼的一個問題,孩子對學習不感興趣怎么辦?怎樣培養孩子的學習動力?
一、概念:孩子每階段的人生哲學命題
孩子在六七歲的時候,會問父母他是從哪來的?到了十三四歲,他應該問他將向何處去?到二十五歲會問自己我是誰?
所以在中學生階段,他要解決的人生哲學命題是:我將向何處去?也就是在十三四歲之后,孩子在整個青春期,要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
青春期孩子需要明白,人活著是為了什么,學習是為了什么?我們將來的目標,與現階段的努力學習有什么聯系?所以有的孩子沒有建立起基礎知識和將來實踐應用之間有什么聯系的時候,尤其是當他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的時候,他會對學習產生厭倦。
二、問題:家長應該倡導快樂學習嗎?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就應該是快樂的學習,甚至有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高興就行了。但是學習一定是非常辛苦的。
如果孩子有了目標,他知道了背后的意義,然后才會愿意去吃這個苦,因為這是為了將來更大的幸福。因此,這意味著將孩子的生活與整個社會聯系起來。有一個科學家說人生的意義就是建立起一個聯系。
奧地利心理學家意義療法的創始人弗蘭克爾發現,人活著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快樂背后的意義,只有發現了正確的人生意義,一個人才有活力和動力去學習,去生活。所以當孩子出現厭學的情緒的時候,我們家長一定要注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沒有建立起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意義,我們要幫助他去建立。
三、分析:孩子厭學的幾大因素
青春期的孩子厭學的因素分為動力因素和能力因素。
有的孩子可能沒有建立起正確的學習目標和人生意義,所以沒有動力去努力學習。
有的孩子可能是學習能力不足,導致的學習成績不佳。這類孩子的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做一些學習能力的訓練。
有的孩子可能是“心理枯竭”。由于沒有做到勞逸結合,這些孩子一直處于很疲勞的狀態,所以他不再有動力去學習。這部分孩子的家長要注意帶孩子積極鍛煉,平衡運動和學習的時間,讓孩子的大腦有休息的時間,來保障對學習的能力和動力。
四、答疑:孩子的興趣愛好,家長應該支持嗎?
孩子需要親自做一些事情,去明確自己的目標。所以家長不要覺得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學習毫無關系。
孩子這些如旅行、攝影、徒步等健康的樂趣,或者是一些有意思的健康的體育活動,能夠幫助孩子通過完成一件事情,去尋找人生的意義,去建立起學習的目標。
五、方法:如何幫助孩子找到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想要發現人生的意義,有三種途徑。
1.親自做一件事情,比如在假期實習、打工等;
2.體驗一些事情,比如通過各地旅行去認識不同地方的美和文化,獲得更深的心靈體驗;
3.經歷苦難,人通過吃一些苦,經歷一些苦難,才能發現人生的意義。比如你堅持健身,才會有好身材,你親自下廚為朋友們做飯,會很有成就感,你徒步旅行,會發現許多平時錯過了的好風景。